近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承辦的“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在上海舉行。
本次大會旨在通過跨界協作與創新實踐,推動時尚產業向資源高效循環、環境友好、科技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與會嘉賓聚焦環保材料研發、舊衣回收體系建設、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等方向展開研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從2005年到2024年,紡織行業單位產值能耗下降超過65%,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長12%,再生纖維年使用量突破300萬噸。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紡織行業對循環經濟的積極探索。
孫瑞哲說,在具體表現上,一是創新的深入。從天然纖維的重復利用到化學纖維的再生紡織,再到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環技術,行業生態設計、前端化、清潔生產普及化、末端回收高值化都落到實處。二是空間的延展。從企業內部循環到園區循環,實現更大范圍的系統優化。比如以蘇州盛澤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整合集聚產業要素,產業循環更加集約。三是過程的透明。產品數字護照(DPP)從原料來源到品牌零售的多級追溯,讓循環屬性看得見、調得動、算得清,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可感知、易理解的形象表達。

“纖維材料廣泛應用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但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仍面臨回收難、分離難、規?;寐实偷壤Ь?。據統計,約2%的廢舊紡織品被用于工業回收,另有12%通過物理法等途徑處理,而高達73%的舊紡織物最終被焚燒處置。”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徐衛林說,滌綸和棉制品在廢舊紡織品中占比最高,滌棉混紡產品因組分復雜、分離困難,成為再生利用中的“硬骨頭”。
針對滌棉混紡回收難題,徐衛林介紹了武漢紡織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化學所聯合研發的創新解決方案:采用離子液體溶劑體系,實現在常溫至60℃條件下快速溶解纖維素組分,同時保持滌綸的纖維形態,從而實現組分高效分離與高值化再利用。

我國廢舊紡織品年回收利用量、再生纖維年使用量的增長和突破,不僅得益于技術的創新,也得到了創新機制的支撐。比如今年6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產品數字護照白皮書》。產品數字護照作為貫穿紡織產品“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全生命周期的創新紐帶,將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可信數據生態,通過大幅提升信息披露的深度與廣度,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精準記錄與高效傳遞。
“產品數字護照是記錄和展示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數字化工具,是產品的‘電子化數字身份檔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說:“我們需要一個有效和直接的工具,能夠連接產業端和消費端,并進行價值轉換。”
據介紹,數字護照已實現多項創新功能:深度鏈接碳標簽系統,可一鍵查看詳細產品碳足跡報告;采用動態地圖形式,直觀展示產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加工工廠、物流路線等信息。
“產品數字護照不僅是信息工具,更是開啟行業變革的鑰匙。”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閻巖認為,這場變革要求紡織服裝產業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要求企業徹底改變設計、生產、商業模式,要求消費者進行知情和負責任的消費,要求政府制定并執行更嚴格規則等。(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