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3.3%、吸納2000萬就業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連續10多年列全球首位的中國紡織產業,誰也無法忽視它的價值。
但2006年以來,隨著虛擬經濟的持續升溫,我國紡織工業一度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和弱勢產業,行業信心遭受打擊,大量產業資本向股市、樓市轉移。如今,隨著全球虛擬財富的滅失,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重振紡織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不二選擇。
隨著備受關注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爐,紡織業這個“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似乎重新擁有無比美妙的前景。
然而,對紡織企業而言,振興規劃的利好尚未落地,短期內恐難惠及其身。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交易盛會,本屆廣交會上的冷清場面及成交額的繼續下滑,顯示出紡織外貿企業窘境依舊,也證明政策暖風并不是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
但宏觀政策傳遞的積極信號,無疑受到微觀市場主體的高度關注。紹興縣一家中型規模的印染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最關注的是對紡織企業的金融支持。“振興規劃承諾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與扶持,可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的問題,不需要再高息向民間融資了。”
在調查中,也有一些中小紡企擔心,他們將面臨更激烈的行業競爭。因為《規劃》提及的實施技術改造、自主品牌建設、鼓勵企業“走出去”等均需資金實力支撐,只有大企業可為;而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更讓實力不濟的中小紡織企業擔心淪為被收購對象。諸多市場分析人士也將《規劃》的主旨解讀為“扶強棄弱”、“龍頭復興之路”。
相較之下,大企業的姿態更為積極和自信。紹興縣大型紡企天圣控股的副董事長章國偉表示,自己對《規劃》的關注點與中小企業不同,“我最關心的是,實施技術改造能否得到政府的相應補貼。”
“大企業是紡織行業的旗幟,眾多中小企業則是活力之源。”對于未來的競爭格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行業的洗牌在所難免,“但不是所有紡織企業都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而要根據消費結構的變化,開發更多的產品,滿足各種需求。”
臺企量子紡織的副總張孟博說,內地中小紡企不重質量、薄利多銷的盈利模式已成過去,未來能立于不敗之地的企業必須有自己的技術特色,爭取在某小類產品中做到最好,否則,難免被淘汰的結局。
紡織企業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規劃》并非普惠式的救市方略,而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在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里。
信息來源:上海證券報 (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