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收獲的季節。10月22-25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悉心打造的展會航母編隊橫空出世。
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展覽會、中國國際紡織紗線、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四展同臺,以超大的展出規模占據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17個展館,20萬平方米的展出面積,匯聚了來自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4300多家參展商,預計到場登錄觀眾超10萬名。
展會航母編隊的問世,體現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聯合艦隊與企業一道共克時艱的努力,體現著中國紡織行業前行的信心與實力,體現著世界牽手中國市場的無窮魅力!
從近年來行業展的發展演變和最新研發的展品來看,參展企業的目標更加明確,發展的眼光更加長遠。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創新的同時,需要注重從傳統規模經濟發展模式向價值經濟模式的轉型。
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給包括紡織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平穩運行造成很大壓力,趨緩已是不爭的事實,趨緩首先表現在外部環境的諸多不確定風險在加劇。即使這樣,我們依然要對市場潛在的需求增長保持信心。一個例證是,2001年,我國居民人均GDP是8622元,到2010年人均GDP達29940元,即4628美元。衣著消費方面,我國城鎮居民2011年人均衣著消費為777.4元,預計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占比將達12.5%。
消費能力的潛在增長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人們對產品產生了更高的審美追求,這對我們紡織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目前,我國紡織行業內規模以上企業的內銷產值占比已經接近83%,這充分體現出內銷市場是我們今后最主要也是最需關注的市場。問題在于,成本上漲、原料震蕩、外銷趨緩、內需乏力,行業發展依托的比較優勢在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的內涵與特性在發生變化,需要我們積極調整心態與預期――對數量增長的期待,要逐步讓位于對價值增長的期待;對規模效應的期待,要逐步讓位于對內涵式發展的期待;對市場份額的期待,要逐步地讓位于對市場地位的期待。
從近年來行業展的發展演變和最新研發的展品來看,參展企業的目標更加明確,發展的眼光更加長遠。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創新的同時,需要注重從傳統規模經濟發展模式向價值經濟模式的轉型。在價值經濟模式里,企業需要對“品牌的信譽度、環境的友好度、資源的把控性、時尚的導向力、市場的話語權”予以更多關注。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的競爭不再是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對供應鏈、一個合作體系對另一個合作體系的競爭,這同時是零散的創新資源不斷整合與集中的過程;封閉的發展模式已經落后,開放自己的平臺,吸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開發,是企業的必由之路;企業需要不斷提升產品設計、研發與制造的技術含量與文化含量,改變以往依托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和資源依賴型的產品開發模式,提升產品本身的溢價能力與利潤空間,針對營銷體系、管理模式進行有形和無形兼具的方法創新與過程創新。
今年,四大行業展會的聯動,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多元價值的舞臺,行業展會也更成為傳遞從大國向強國轉變的行業價值觀的重要平臺,見證著紡織工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價值的全新詮釋與積極塑造。希望四展聯動為展商搭建一個效果更好、標準更高的一站式交流平臺,發揮巨大的示范效應和推廣效應,體現其難能可貴的行業引導價值。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