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成員日”活動――“走進美欣達?社會責任專題日”在浙江湖州
成功舉辦
4月18日,2014年第二次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成員日”活動――“走進美欣達?社會責任專題日”在浙江美欣達印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欣達”)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秘書處協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共同策劃與籌備,得到了美欣達的大力支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以下簡稱“社責辦”)副主任、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閻巖,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ZDHC代表和國際品牌Adidas、C&A、Gap、H&M、Nike代表,以及來自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企業、中國流行面料入圍企業的120多位代表參加本次活動,并參觀了美欣達的印染車間。
美欣達作為本次走進基地專題日活動的承辦單位,其總經理潘玉根在歡迎致辭中談到,通過“走進基地”活動,以演講分享、探討交流的方式,讓50多家優秀紡織企業與國際品牌代表和行業專家們齊聚一堂,不僅為美欣達提供了難得的全員學習機會,更為企業間的集成創新與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美欣達歷經20年的發展,前10年主練內功,注重積累,后10年借助與資本市場的成功對接,相繼發展了地產開發、垃圾發電、醫藥輔料、金融服務等業務板塊,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產業并行的綜合型集團。企業致力于構建“虛擬產業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數據化系統平臺的建設和完善,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間建立起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的合作共贏關系,不斷培育企業激發需求、創造定單的能力。同時,生產效率的提升與產品質量的提高,促進了虛擬產業鏈的穩固發展,并在預算目標追蹤系統與風險評估控制機制的作用下,保障虛擬產業鏈建設的健康發展。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閻巖副主任在主題致辭中表示,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一直致力于建設中國紡織的行業供應鏈協同創新平臺,并從2004年開始承擔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行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推廣工作,全方位推進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的改變,正在推動供應鏈的上下游合作從商業合作逐漸深化為價值鏈合作,直接提供了社會責任價值導向的供應鏈協作創新的新機會。今年社責辦將開啟兩個新項目,第一,推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線發布系統――“責任資產”,通過在線發布系統實現社會責任績效數據的供應鏈交換,構建紡織服裝供應鏈互信平臺。第二,繼續與ZDHC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締約品牌組織合作,召開“紡織行業有害化學物質利益相關方研討會”,探討構建中國紡織行業的“零排放”聯合路線圖,以“責任資產”平臺為基礎推進中國“零排放”聯盟。

專家講座
推動將社會責任融入供應鏈創新的新路徑
此次社會責任專題日的方向定位于“社會責任融入供應鏈的協同創新”探討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作為推動將社會責任融入供應鏈創新的新路徑,加強供應鏈的透明化和溝通,另一方面,探討如何推動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創新的行業實踐。行業專家從不同角度為企業講解了社會責任的政策及實施方向。
在會上,中紡聯社責辦胡柯華副主任首先進行了關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供應鏈協作創新的新路徑”的主題演講。為企業講解了如何開展以社會責任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建議企業通過規范化的社會、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以公開、透明、誠信的企業形象,取得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的信任與支持,把握供應鏈協同創新的機會,提升產品和企業發展的責任價值,實現“責任生產―責任供應鏈―責任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并進一步介紹在線社會環境信息披露系統―“責任資產”的發展路徑,指出在支持行業企業實現供應鏈協作創新的過程中,中紡聯將以此為平臺聯合包括ZDHC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共同推進紡織行業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運作。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員潘妙麗博士解析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她指出經濟、社會和環境是衡量組織和企業是否成功進行信息披露的三重底線標準,上交所正在將社會責任指數化,并研究與社會責任相關的金融工具,力求推動社會責任投資成為主流投資模式。ZDHC代表May Qiu重點介紹了ZDHC有害化學品零排放項目,該項目旨在全供應鏈層面實施統一的化學品管理要求,是18個國際品牌共同的實施目標。經過近2年的協調和努力,目前已在化學品聯合路線圖的七個任務領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并將在2014年5月發布制造業化學品限制清單(MRSL)。邱女士特別談到ZDHC組織對中國紡織行業的期待,認為行業組織應領導行業企業積極采取行動,支持品牌的零排放目標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C&A高級環境化學師林立女士立足于C&A品牌可持續供應鏈政策,分享了國際品牌公司的綠色采購策略,并以化學品管控為例重點說明了C&A公司的供應鏈環境管理實踐。特思達(北京)紡織檢定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主管任鵬介紹了可持續紡織生產認證工作相關內容。
研討互鑒
品牌及企業深入探討社會責任的融入與實施
在研討互動環節,國際品牌和ZDHC代表、演講嘉賓以及其他與會代表就“社會責任融入供應鏈協同創新”主題和負責任的產品開發話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美欣達營銷副總經理龍方勝首先提出,作為以天然纖維原料為主的面料供應商,基于社會責任的標準下服裝品牌應如何考慮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的采購比例,同時能夠平衡企業的采購成本。就此疑問,H&M可持續發展部門高級代表王佳霖先生指出,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的采購比例主要由消費者的偏好決定,選擇相應的供應商,則對應一整套供應商關系管理工具,根據其產品質量、價格、交期和社會責任表現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評價,品牌更愿意與評級分數高的供應商保持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另外,品牌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買手經常接受材料與環境的專業培訓,他們會著重考慮在面料產品實現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優選社會責任表現良好的供應商。其中,2013年開始推行的全球舊衣回收換現金券活動正是H&M價值鏈一體化的具體行動之一,是企業實現紡織品的循環利用的實施案例。
針對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的話語權問題,Nike可持續制造與采購部門化學品零排放項目經理May Qiu認為,中國企業要擁有基于產業規模匹配的供應鏈話語權,首先要自我表達、積極參與,主動爭取話語權。從紡織制造業角度來講,沒有人可以忽略亞洲,更不可能忽略中國,但這并不表示話語權可以從天而降,主動的溝通和表達,是中國行業企業需要明確并努力的著眼點。
Adidas環境EHS經理吳曉俠女士表示,雖然我們以管控和考評成衣供應商為主線,但對面料供應商也相當重視。因為面料供應直接構成了成衣對環境和消費者的影響,在供應商評價體系中,社會責任表現是一票否決制,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C&A高級環境化學師林立女士在談到話語權時強調,企業首先要積極參與,成為標準的參與者和制定者,才可能擁有話語權。社會責任表現在品牌供應商管理體系中是一票否決制,所以供應商積極主動地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是向品牌展現企業負責任的生產管理理念的良好途徑。在2013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ZDHC召開的紡織行業利益相關方溝通會議中,化學品企業傳化集團和龍盛集團就是積極的參與者,品牌希望印染企業也積極采取行動。
企業分享
負責任的產品開發經驗交流
在基地企業分享模塊,美欣達技術總監樂德忠就“零排放”理念的生產和紡織品開發進行了主題演講,廣東德美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監助理劉金華分享了印染助劑的生產管控經驗、百隆東方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萬震分享了Eco-Fresh Yarn的研發成果和應用情況,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產品事業部副主任陳小麗,以原液著色技術創新聯盟為案例介紹了行業創新服務平臺的作用。天諾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智慧,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工作發言時表示,通過報告發布取得世界500強客戶的關注與信任,承擔聯合研發工作,堅定了企業開發抗菌纖維和濾材這兩類可持續發展產品的信心。同時,天諾光電通過基地平臺和負責任的產品開發主題,在家紡和服裝品牌領域獲得了較好的推廣效果,并與相關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山東天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華洋提到,企業的D’NIM牛仔服裝品牌,如何通過行業平臺更好地向終端消費者傳遞科技環保理念,并使社會責任的消費理念真正為消費者理解與接受,仍是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此話題,蓋璞(上海)商業有限公司(Gap)的大中華區高級社會責任經理何明潔先生表示,面料供應商經常被服裝品牌問責,而服裝品牌經常被消費者問責,如何向消費者展示和證明我們負責任的生產和負責任的產品開發,就需要我們更主動的表態,比如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就是紡織企業向品牌、向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主動表態的實例,服裝品牌報告發布也是向消費者傳遞負責任生產理念的途徑之一。
協作創新 履行社會責任
李斌紅主任在研討發言中指出,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創建于2000年,是一個以發揮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優勢進行協同開發的創新聯盟,傳遞“時尚與品質的保證”的創新理念即通過流行趨勢研究及時尚同盟發布平臺,不斷提升中國紡織的時尚話語權;通過中紡聯檢測中心與檢測網絡為紡織與服裝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快速的、準確的檢測和相關技術服務,提高品質話語權;而社會責任話語權的建設,最佳途徑并不是不斷地被認證,而是持續建設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公開披露責任信息,更好地培育紡織企業與服裝品牌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成長的理念。“中國流行面料”將依托紡織產業鏈優勢,以更有風格的產品設計、更有保證的產品品質、更負責任的生態技術全方位地提升產品附加值,實踐負責任的產品開發。

閻巖副主任在總結中指出,主動的社會責任建設工作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投資,公開、透明的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供應鏈資源,實現企業和產品價值的無形資產的培育和提升。紡織產品開發基地企業作為中國紡織行業國家隊成員,應當率先承擔起責任先鋒作用,強化自身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責任競爭話語權,為中國企業的在國際舞臺的可持續發展開辟道路。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